因此当年拆迁也是扯皮了很久。
对于还住在这里的人来说,地段好又是学区房,当然是不想走。
而如果拆改,公租房承租人要不要承担费用,改造之后公租价格是否也该上涨?
除了13、14、15号楼,其他数十栋楼是中科院的职工宿舍,作为科研人员的起居之用。
所以很明显,如果不是地铁和利润的作用,怎么可能会有开发商介入。
而我们再看最初曝光的视频里,也并未听记者问到:
但了解完本事件的实际情况后,看着媒体强行利用此事与科学家的崇高关联,去激怒民愤赚取流量。
原拆原建的高额费用,十几家产权单位如何承担就成了问题。
可以说海淀区大力促进这个项目,建换乘站才是主要目的,改建棚户区属于附带。
您再看看现在14.5万的均价,即便放到现在,也绝非一般的老破小。
而项目资金短缺,就成了第一个坎儿。
刚看到时,房叔和大多数网友一样,同情之中又难掩愤懑。
建于1958年的科源小区,大多数楼正是中科院的职工宿舍。
说白了,可能事实并非中科院苛待这些老科学家,而是此前已经进行过房改分房。
房叔十分赞同要提高我国科学家的福利待遇,而不是让德不配位的流量明星日赚208万。
这个老房子的产权是谁?老先生是否有其他新住房?是否落实到了房改政策?
关键契机就在于,这个区域涉及到北京地铁16号线和10号线换乘站的建设。
也就说是,小区里的租户已经占到了60%以上。
比如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、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就都曾经住在这里。
据居民反馈,夏天空调也不敢常开,因为管子里藏着不少蟑螂等害虫。
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已经不住在这里,把房子直接租了出去,来获取收益。
那么60多年多去,现在这里还住着哪些人?
此新闻一出,立马也有不少中科院子弟站出来,于是又有了另一番说辞。
看起来要比北京绝大多数老破小,更破败不堪。
截至发文前,房叔发现最初曝出视频的媒体,北京日报旗下的北京民声,已经删除相关微博。
是在海淀区政府的撮合之下,引入了第三方资本,北京城投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有限公司。
并且,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,这样的老破小为什么一直没拆迁或改造?
而特楼里住着的人,就更是大有来头了。
显然,这一出未经核实的视频发布,有博取眼球之意。
房叔觉得,现在的大众恐怕也不是这么好愚弄的。
西临北京大学、北靠清华大学,中关村二小就在小区里。
目前科源社区一共有五千多户,产权形式涉及央产公房、房改房、商品房。
这些科研人员,大概率已经获得过购房补贴,根据职称级别,面积不足部分以货币补贴方式补足。
因为从根本上说,原产权单位很难承担如此高昂的成本。
最后怎么解决呢?
卫生间干湿分离,还有贴着白瓷砖的浴缸,倒退半个多世纪,那就是豪宅配置。
既然大部分科研学者都已经搬走,那为什么现在会以一种“老科学家被迫害的”现状把居住环境曝光于大众视野?
视频里的居住地,正是位于中关村附近的科源小区。
而房子这两年也从一开始拆迁的消息变成了改造。
种种矛盾之下,也难怪拆改迟迟不能推进。
除了楼道内墙体破损发霉,更是三天两头停水停电。
不过据房叔所知,北京的公有住房改造也有成功案例。
房叔也找到了今年北京卫视一档抗疫节目中,正好有提到科源小区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环境科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hjkx.cn/zonghexinwen/2022/0811/865.html
上一篇:第六届辽宁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沈阳举办
下一篇:光环境或影响新生儿大脑发育
中国环境科学投稿 |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| 中国环境科学版面费 | 中国环境科学论文发表 | 中国环境科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环境科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